垃圾桶也能智慧化!自動壓縮、雲端監控,讓垃圾處理更有效率
2018 年,世界銀行發布報告指出,在都市化和人口快速增長的推動下,預期到了 2050 年,全球垃圾量將增加 70%,龐大垃圾量的處理成為一大課題。
隨著科技發展,一些企業推出「智慧垃圾桶」,運用物聯網與太陽能發電技術,具備自動壓縮垃圾、垃圾量警示通知等功能,可以如何幫助人們解決垃圾問題?
美國 Big Belly 可容納 5 倍垃圾量
綜觀智慧垃圾桶市場,成立於 2003 年的美國 Big Belly 公司,可說是此領域的先行者,擁有全球約 20% 的市佔率,提供用於戶外、校園、商業場所等場域的智慧垃圾桶。
Big Belly 垃圾桶的容量為 125 公升,內部設有感應器,會在感應到垃圾裝滿時自動壓縮,總計能容納共 600 公升的垃圾,是原先容量的 5 倍。其運作所需的能源,主要來自太陽能發電,在無法受陽光照射的地方,例如房屋的屋簷下,則是透過供電站的方式。至於垃圾收集量、使用與壓縮次數、發電狀態等資訊,則會透過網路顯示於電腦、手機軟體的儀表板上,方便垃圾清運單位進行管理。
目前共有超過 65,000 個 Big Belly 垃圾桶安裝於 50 個以上的國家。以美國費城為例,該市原先需要 33 名清潔隊員,每週從 700 個垃圾桶清運 17 次垃圾。自從替換為 500 個 Big Belly 垃圾桶後,垃圾收集頻率減少為一週 3 次,免去了 30,500 加侖石油的使用、 335 噸的二氧化碳排放,也節省了 70% 的營運成本。
近年珍珠奶茶風行日本,在東京原宿,有許多隨意被丟棄的飲料杯造成環境髒亂,因此東京政府在 2020 年 10 月於表參道兩旁安裝了 13 個 Big Belly,期望能改善市容。然而,這樣多功能的智慧垃圾桶,事實上造價不菲,單獨購買一個 Big Belly 的價格約為 4,000 美元(約新台幣 111,930 元),還有後續的維護費用,讓東京政府在接談時曾因此卻步。
Big Belly 日本經銷商 Nippon Systemware 雲端服務事業部長大島幸司接受日媒《IoTNEWS》採訪時表示,「未來 Big Belly 在日本各地的導入預算,主要應該會來自廣告費、企業 CSR 費用。 」例如此次安裝於表參道,便是與森永製菓合作,箱體上印有代表性的大嘴鳥圖案。
日本 NEC 優化垃圾車收集路線
除了美國,日本也有企業提供智慧垃圾桶相關的解決方案。如 NEC(日本電氣)推出的垃圾管理系統,即透過在垃圾桶中安裝感測器,將各垃圾桶的垃圾量回傳至管理中心進行分析,為垃圾清運單位提供更佳的垃圾收集路線和時機。
NEC 與西班牙的垃圾收集服務商 ASCAN 合作,將西班牙桑坦德市的垃圾收集管理智慧化,把最佳收集路線和時間,顯示於垃圾車上的螢幕,減少了 15% 人力成本,以及 80% 因清運垃圾造成的塞車。
不僅是大都市,智慧垃圾桶也適用於較偏遠的風景區,讓美麗的山林或海邊,不會因遊客留下的垃圾破壞自然景觀。日本 Sekisui Material Solutions 透過在垃圾桶中安裝 Smart LEVEL 超音波感測器,測量從垃圾桶頂部到垃圾的距離,當垃圾桶快滿時會自動通知管理單位前來清運,將定時巡邏轉為按需求清運,節省清運成本。
Smart LEVEL 的特點,包括超音波感測器檢測範圍,比光學感測器更廣並且耐髒,以及低功耗、低運行成本,目前安裝在富士山河口湖纜車周邊。
台灣 iTrash 冷藏廚餘不發臭
事實上,台灣也有城市設有智慧垃圾桶。台北市「iTrash 智慧垃圾桶」2020 年 11 月於內湖開始試辦,看準雙薪、年輕小家庭多,無法配合垃圾車收運時間,讓民眾 24 小時都可以丟棄家庭垃圾,目前共有 5 個服務據點。設備具壓縮、除臭、冷藏等功能,丟垃圾時不會有異味,並有廚餘收運服務。
和前述的智慧垃圾桶不同的是,iTrash 的使用需付費,採取秤重計價,200 公克以下 2 元、半公斤 6 元、1 公斤 12 元,瓶罐資源回收則依數量提供回饋金。倒完垃圾後,螢幕會顯示重量與金額,再透過悠遊卡付費
亞太市場預計成長最多
近年來,不同國家與企業,相繼推出智慧廢物收集的解決方案,各有特色與亮點,隨著環保意識抬頭與各國對智慧城市發展的投入,這個市場預期會持續擴大。Technavio 市場研究報告指出,智慧垃圾桶市場預計將在 2020-2024 年間增長 7,544 萬美元。
Transparency Market Research 市場研究報告則指出,各國政府對智慧城市的投資不斷增加,為智能廢物和回收系統市場提供了關鍵的增長機會,2027 年之前,亞太地區的年增長率預計成長最多,印度、中國、日本、澳洲將是推動發展的主要國家。
智慧垃圾桶不僅可以減少垃圾清運頻率與人力,及減少垃圾車出勤次數,還能有效降低燃油使用與二氧化碳排放,長期下來對於環境有所助益。然而高昂的製造與導入維護成本,仍是廣泛部署於城市時需面臨的困難之一。